近日,来自鹿城区寿星蔡阿公、徐阿婆夫妇和蒋阿公、周阿婆俩夫妇请了戏班子在九山书会演寿戏,请街坊邻居和过路百姓吃寿面、看大戏。活动现场发布了“九山·寿戏”报名小程序,以后市民家里有寿星,可以来九山来做寿。这项举动赢得了包括十六届全国十佳孝贤获得者郑雪君,市政协常委、温州瓯剧艺术研究院院长蔡晓秋,市委党校文化与社会学教研部副教授、市政协智库专家陈中权等专家的点赞和百姓的欢迎,多名市民报名要参加。
(相关资料图)
小小的寿戏为何迎来如此多的关注和支持?这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国人情怀和深刻寓意?在九山书会做寿能否成为一种新风尚?记者就此专访了温州乡贤、2023年春节戏曲晚会策划人、撰稿人池浚。
人物介绍:池浚,故宫博物院博士后,国家京剧院一级编剧,中国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,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广场活动总撰稿,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广场群众游行总撰稿,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春节戏曲晚会策划、撰稿。
记:您是戏剧专家,同时还是春节戏曲晚会策划人和撰稿人,对九山书会非常了解。您对九山寿戏有哪些想法?
池:我的家乡温州作为南戏故里,在总台春节戏曲晚会主舞台九山书会举办寿戏,打响了“我家有寿星,请全城看戏”的品牌,让九山书会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得到了进一步延伸和放大。
温州人有一种广为流传的生活方式:“嬉嬉吃吃眙眙戏”。从古至今,戏曲文化一脉相承,深深扎根民间,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。传统习俗中,戏曲是充满仪式感的文化活动。一些民间纪念日和红白喜事,都会邀请戏班演出,尤其是在农村。过寿诞请戏的传统有着悠久、深厚的文化根基。那么寿戏既是回归戏曲艺术的本源和本体,更是造福百姓之举,深受群众欢迎。这种演出方式,也是戏曲艺术的生存状态和文化土壤之一。
池浚在九山书会春晚排练现场
今天在九山书会举办寿戏,不是我们“生造”出来的,而是对文化传统的“创造性传承”。我们把戏曲文化生态的“土壤”和“植被”一起从乡间“移植”到城市,是活态“栽种”,是可以栽活和传续。实践已经证明了寿戏这种模式所具有的生命力,我们以时代精神激活优秀传统文化,不但呈现了戏曲文化生态,又把这种生命力延续下来,生生不息。
记:如何把寿戏活动做大做亮?您有哪些建议?
池:我是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,从小没有受到温州民间戏曲的熏陶。在从事戏曲事业之后,我听说北京的同行说我家乡是个“戏窝子”,民间草台、庙台的戏曲演出非常活跃。
为此,我曾在十八年前深扎温州民间职业剧团做田野调查,并撰写调研报告《乱弹传家》。民间戏班与城市剧团的生存方式不同,民间约戏模式与剧场售票模式迥异。在民间,出资方约戏班、订剧目,一家出钱,大家看戏,是点单式、订单式、主题式的服务。
因此,建议在进行政府引导时,要充分学习借鉴民间剧团的点单模式,形成寿戏套餐菜单,便于消费者点戏约角儿,更加公开透明、明码标价、童叟无欺。
建议对寿戏进行精心编排、创新再造,在民俗基础上升级为“绿色版”的城市新民俗。让广大市民在城市里也能享受到生机勃勃的民间演剧氛围,这是新时代的移风易俗。
建议要探索建立一整套寿戏典礼模板流程,体现仪式感、仪典性。借鉴宫廷“承应戏”模式,将寿戏的整个流程作为一场仪式典礼,仪大于戏,让戏曲节目为仪典服务,打造寿戏“样板间”。
记:寿戏典礼模板和寿戏样板间,实现路径是怎样的?
池:宋韵流千载,瓯风传一脉。温州要根植温州特有的宋韵瓯风文化底蕴,发挥央视戏曲春晚溢出效应,进一步打响“戏曲故里”文化金名片,打造新时代“中国戏曲之都”,九山书会具有天然的场域优势。
戏曲不只是“高台教化”,也不单纯作为舞台艺术展示,更要和老百姓打成一片,寿戏就是“还戏于民”的很好载体。九山书会举办各种戏曲活动和演出,不仅是为了传续戏曲艺术的香火,终极目标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,用艺术点亮百姓生活,表达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也为这座城市留下更多市民文化记忆。
我们要通过用心、用情策划,打造有辨识度、记忆点和共情感的传播爆点,就像“不倒翁小姐姐”带火西安大唐不夜城,“话痨威震天”带火北京环球影城,既简单易行可操作,又与众不同,让人眼前一亮。民间仪典性戏剧中的八仙庆寿、天女散花、福禄寿禧从天而降,祈福祝颂、致吉言献贺礼,向观众分桃、撒糖、撒花、题字等等观众亲身参与的传统沉浸式互动。通过守正创新,运用创意重新编排形成时尚感,加入现代技术手段形成科技感,将营造招牌效应,留下让人一眼记住的深刻印象,甚至具有网红潜质,成为瞬时传播的创新演出形态。
记:您为何对寿戏如此上心?
池: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孝文化是值得大力弘扬的传统文化,寿戏是戏曲文化与中华美德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美契合,也是百姓深度参与戏曲的最好突破口之一。
戏剧作为文化产品,寿戏是拥有购买力的晚辈为长辈约戏、请父母观剧,表达孝心的方式。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,良好家风代代相传,将来他的子孙长大后也会让这份孝道绵延不绝,“忠厚传家久,诗书继世长”,文化基因薪火相传。
如今国风国潮崛起,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情逐渐高涨,对传统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。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,相信优秀传统文化原本就长在中国人的“审美点”上,相信年轻一代对于文化的包容心、感悟力和接受度。未来的城市仪典性戏剧不仅是年轻人请老年人做寿看戏,年轻人自己乃至下一代的婚庆、谢师、生日宴、庆功宴等等都可以成为约戏的主题。
文化艺术源自生活,还要回归生活,成为一种生活态度、生活美学,戏曲如何融入百姓生活的话题值得深思。我们要把握时代的机遇,在“四千精神”感召下,挖掘温州文化基因,彰显城市文化资源,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,激活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。当古老而青春的温州城处处响起悠扬的丝竹管弦、戏腔戏韵,当“请全城看戏”作为时尚,我们将在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,在建设文化强国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一步。
温州晚报记者王乐乐/文 魏一晓/摄 部分受访者供图
关键词: